宜房网
您当前位置:宜房网>宜昌楼市>宜昌资讯

我为新区建设献一策:宜昌—海外游子眼中的特大城市

2013年05月28日 08:09     小编:     三峡宜昌网—三峡日报|0     点击:1854

扫描到手机

扫描到手机  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本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扫描到手机
        每当我在国外说自己出生在湖北宜昌,提到threegeorges的时候,老外们通常都会心生敬仰,说是的,三峡很有名,我们都想去。

  三峡很有名,在外国人眼里,那就是个很大很大的地方,很漂亮,很神秘,很高级。
 

  但即使是中国人,很多人也搞不清三峡和宜昌的关系,经常会问:我以为三峡就是重庆那里呢……
 

  所以听说家乡人民准备十年内把宜昌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特大城市,作为在海外工作的宜昌人,振奋之余,难免“恨不相逢未嫁时”,只能临表寄情,写几条建议,希望能对家乡有用。
 

  一、真正的特大城市必须是绿色城市
 

  我在德国从事新能源管理工作,深知在接下来的10年20年,所有号称metropolis的大都市,都必须具备如下特征:绿色能源供应+智慧城市管理+多层信息渠道+人与自然融合。
 

  如果仅仅是钢筋水泥,高楼大厦,轻轨高架,那未免也看轻了些现代特大城市的标准——以宜昌的良好出身,眼光应该更高些。
 

  宜昌一开始就天然具备了绿色城市概念——西陵峡口,下牢溪边,宜昌人都会懂得的惬意。如果因为要建设新区不注重依山傍水浑然天成,却是霸道地重来架桥铺路,便和现代特大城市的概念南辕北辙。
 

  宜昌新区作为宜昌人瞩目的全新城市建设区域,应当从规划设计之初就高屋建瓴,不能走一般工业园区引资生产出口加工的老路。
 

  宜昌可利用自己作为水电建设中心,相关资源和人才储备雄厚的天然资产,把宜昌新区及长江两岸地区打造成新型的绿色能源示范区域,可通过众多在海外工作的宜昌人,直接与GE、Siemens、IBM等世界公司联络,允许建设全新风能、生物、光能、储能等多种方式结合的离网示范能源区,并辅之于城市管理的全面信息化与智能化,在不需要大幅度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信息产业、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无烟工业。
 

  这段话翻译成实际的例子就是,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必须要有这样的功能:如果宜昌东站的动车晚点到达,从铁路坝出发的巴士或者轻轨马上接到消息,迅速转发至各位已经订票的乘客手机上,延迟15分钟从CBD出发。同时因为天气晴好,该巴士能够拐到北山坡的太阳能储能充电站区,充好便宜的绿色电。而该巴士上面有4Gwifi联网,不会耽误乘客们在线办公收发邮件,甚至召开电话会议。
 

  简单来说就是,在国外的概念里,300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是超大城市了。因此决定宜昌是否是特大城市的,绝不会是面积和人口,而恰恰是你的软实力、硬实力,还有你的眼界。
 

  二、真正的特大城市必须国际化
 

  在欧洲游很多像宜昌这样的城市,并不是首都和省会,类似“省域副中心城市”,却拥有某方面的特色和特色实力,拥有极高的地位。比如德国的慕尼黑,法国的斯特拉斯堡,荷兰的鹿特丹。
 

  这些城市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:相当的国际化。比如斯特拉斯堡,在它的每一个餐厅里,都有英德法三国语言菜单;每个景点都有一个热线电话,打过去就是定制的母语解说;城市的网站也是多种语言,所有的信息都备有不同版本。
 

  关于国际化究竟是由外而内还是由内而外去发展,一直有争论。但是作为政府主导力量,只要在一定时间内力推国际化进程,经过10年积累必然会收到奇效,会引发人才回流、国际关注、市场开辟、多层合作等许多意想不到的马太效应。
 

  重要的是,宜昌的夷陵中学、一中、葛洲坝六中这几家重点中学,20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出了很多精英青年,其中很多都身居海外,拥有各种资源。如果在宜昌猛力推动国际化的过程中得以借机整合宜昌人泛国际圈,形成一个在中国从未有过的依托家乡人资源走向世界的先例,利在千秋。
 

  国际化其实很简单,就是不遗余力用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宣传自己,不辞辛苦地到不同国家去看看同等城市的发展轨迹,不偏不倚地找到属于自己、可在国际上立足并具备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。
 

  如果有一天,宜昌能得到国家领导人或者国际组织的赞扬,说这样类型的特大城市,我们只有一个,就是宜昌——那就是高级的骄傲。
 

  三、真正的特大城市必须保持自己的文化
 

  出国这么多年,我其实一直在思考:到底什么才是宜昌的文化。
 

  如果说苏杭有书香庭院,京津是说学逗唱,那么宜昌的特点在哪里?
 

  其实以国际化的观点来看,宜昌有点像法国的马赛。马赛有一道名菜叫马赛鱼汤,和宜昌的长江肥鱼有得一拼。马赛这样的城市有个大的特点就是,依靠很多外来移民甚至是纯外国人,对城市形象实施提升,并反过来对本土经济和文化结构进行调整,打造了石油产业作为支柱产业,辅之以强大的旅游文化,使得马赛成为普罗旺斯经济圈多种身份的聚合之处。
 

  宜昌也有类似的背景——旅游加电力。像我这样的葛洲坝宜昌人,对此感同身受。宜昌作为一个内陆港口城市,以前去重庆的翻坝必经之地,自古就有很好的文化包容性,使得宜昌已经是附近地区各种百姓感觉自在的地方。无论是去地皮摊子喝个小酒,还是在江边走走拉拉小手,都以其强大的自由和舒适感辐射着人们的心灵。
 

  加上上世纪70年代后葛洲坝项目的入驻,80年代后三峡旅游的开发,直至90年代三峡工程的兴建,整个城市被侵淫的文化氛围就是:舒适但是一直变化,闭塞但是充满流动,干净但是热闹非凡。
 

  另外80年代以来对宜昌文化影响大的就是:几乎每家的下一代青年,都会选择走出去,北上广甚至欧美日。
 

  由此理应给宜昌带来更多的影响就是:20年甚至30年内,充满各种经历的人必然对新的特大宜昌的文化形成反推力,要么以巨大的包容性让人们各得其乐,要么以强大的本地性与之融合成新的文化走向,但无论如何,都需要政府有力量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各种思考和意见形成交集:以宜昌为焦点,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各种力量协同发展。
 

  听上去工程浩大,但简单来说就是:以市民文化为主,畅所欲言,以新的信息技术传播手段推动城市政治走小清新路线。
 

分享到:
获取优惠